舞台上的去與留 — — 由「葡式石仔路」、「松山燈塔」兩宗爭議說起

蕭家怡
6 min readJun 23, 2020

這陣子,澳門出現了兩宗與「文化遺產」相關的爭議。兩宗爭議的起因不同,牽涉的「文化遺產」項目不一樣,在民間掀起的迴響亦不盡相同,然而,這兩者非但有關連,而且只要將之一同放置在旅遊文化研究的視野下解讀,就能看出澳門政府在面對不同文遺項目時,思維和做法上如何有所偏重。

先簡述一下兩宗爭議。

其一是「葡式石仔路」爭議。2020年5月31日,葡文報章《今日澳門》報導,指市政署承認曾與文化局溝通,商討在某些地區不再使用葡式石仔路,而改用其他材質,以避免在雨季時地面變得太過濕滑及改善去水狀況。文中更引述市政署主席戴祖義的回應,指:「下雨時,葡式石仔路很滑,透水磚的排水效果好很多。市政署會和文化局協調,商討替代方案,如果方案可行,會進行替換。」消息經「祖薛媒體」作中譯及報導後,在網上引起爭議。一時之間,「去殖民」、「不應破壞澳門獨特文化」之言論,不絕於耳。結果,2020年6月2日,市政署隨即發出標題為「市政署將保留及維護特色葡石飾面 持續優化行人設施」的新聞稿,指出「使用葡國碎石鋪砌路面是本澳城市設計的一大特色」、更表明「市政署持續維護本澳不同廣場及街道的特色葡國石飾面」。此一舉措,雖被認為是「急轉彎」,但確實得以平息民情。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