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工作關係,我常有機會跟不同人接觸,因利成便,這也就成了我收集不同香港人的「澳門想象」的來源。他們當中,有跟我說起從前在澳門的美食回憶,也有談及一些我也沒有機會看過的美麗景色,但在這眾多想象中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莫過於某文化界前輩的一句歸納︰「聲色犬馬杏仁餅」,還記得聽到這話時,我笑了笑然後回應說,還有「燈紅酒綠黃賭毒」。
我當時笑的原因,是有感前輩說得太精準,後來回想,發現這話正好用來描繪福隆新街的百年故事,同時,如果你認同我那句「燈紅酒綠黃賭毒」的話,就更要認識福隆新街的故事,因為它曾經在澳門黃賭毒歷史中,寫下過重要的一筆。
嫖賭飲吹一條街
福隆新街是澳門一條有名的老街,西北起福隆下街、清平新街和清平直街的交匯處,東南止於紅窗門街。中學時候的我愛到福隆新街,多數取道新馬路旁的東方斜巷,沿路轉往天通街直走,不消三分鐘就能走到。雖然如此,我相信新馬路上那些絡繹不絕的遊客中,其實沒有太多人知道這條街的存在,而到過福隆新街的,則多數是為了那些馳名的魚翅,除此之外,應該還會記得街上那些兩層高的樓房,以及那奪目的紅色木窗戶和木門板,但這片曾經出現在不同相片、明信片以及大銀幕,烙印在不少人腦海中的紅,本來原是一整片的青綠色,恰恰映襯出這條街的背景,青樓。
福隆新街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間,由當時澳門總督羅沙與該區的最大業主,商人王祿與王棣父子合作,由興建「清平戲院」開始,逐步將福隆新街一帶發展成澳門的高級娛樂場所。這點想法,由福隆新街的葡文名字「Rua da Felicidade」(歡樂街)可見一二。
於是,在戲院的帶動下,不少妓院、賭館、煙館等陸續進駐,這裏亦如策劃者所料,漸見興旺。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,福隆新街一帶已成為澳門著名的煙花之地,甚至與福榮里及宜安街合稱為「花國三街」。當時,福隆新街更分成上下兩段,上半段是青樓妓院集中地,下半段則滿是酒家、賭館、煙館;甚至有史料記載指,當時「花國三街」一帶的妓院多達百多所,娼妓、鴉片買賣更是當時澳葡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。而香港在1932年禁娼後,臨近碼頭的福隆新街更是佔盡地利優勢,以其「處處青樓,家家煙館」的陣容吸引本地的商人以及遊客,黃賭毒事業發展更見蓬勃,成為聞名海外的「銷金窩」。
尋歡之餘,不忘救國
後來抗日戰爭爆發,由於澳葡政府與日本人的協議,小城得以偏安一隅,是以「花國三街」在國內戰亂處處之時,依然興盛如昔,但身處燈紅酒綠中的歌姬們不忘國難,自發組織「花界救災會」,邀請前來弄樂的商人富翁在尋歡的同時,也捐錢救災,她們亦會四出義唱,或將自己的積蓄捐出,為當時的抗戰救災作出貢獻。